甲路纸伞,是婺源传统名牌产品。早在明清年代,就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, 时至今日,纸伞虽已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,但仍然以其精美细腻的工艺和极富古典韵味,成为旅游礼品市场的宠儿。尤其摄影业兴起狂热,油纸伞更变成了模特们最喜爱最常用有道具。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的婺源甲路纸伞,也因此焕发了新的生命。
江西省婺源县甲路村所产油纸伞久负盛名,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,使用历史已有 1000 多年。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,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。素有 " 甲路纸伞甲天下 " 的美誉。
一把小小的甲路伞古朴、轻巧,看似简单,但要制作一把上好的甲路伞,是件不容易的事。手工制作不用说了,首先要选好材料——竹子、皮纸、桐油、丝绸……最关键的是竹子,伞的骨架是用竹子削成的。竹子质地坚硬极富有弹性,不易折断;直接来源于大自然,淡雅,环保。
油纸伞唯一的缺点是易遭虫蛀,霉变。所以,手工削好的伞架必须进行严格的高温蒸煮,太阳暴晒及烘烤。接下来是装键、裱皮纸、绘伞花、修卷上油、穿花线、结顶,近三十道工序。艺人们在伞面上还精心勾画出栩栩如生的花鸟、姿态优美的仕女、山明水秀的风景等图案,使雨伞不仅成为美观大方、晴雨相宜、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,而且为很有欣赏价值的传统工艺美术品。
在制作伞骨、伞轴之外,专业画师还要在伞面上进行绘画。甲路伞面皮纸吸墨性较强,类似书画宣纸,艺人于其上题诗作画,寄情寓意,使纸伞在实用之外更增添了审美情趣。
纸伞伞面亦即中国传统书画之一,类似扇面书画。一般画师会在上面画上精美的花鸟、仕女、风景等图案。最终制成的甲路纸伞,美观轻便、古朴别致,在尼龙伞大行其道之前,是寻常百姓家晴雨相宜、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,同时也是极具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。如民国时期伞面画师张祖汉的画技十分传神,画作形象逼真,民间都以收藏他所画之伞为荣。
传说,康熙年间,婺源(隶属安徽)徽戏盛行。有一次,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,正赶上露天戏台看戏,不巧天下起雨,前排有人撑伞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,性急的顽童就用石子击打。石子是击中了雨伞,然反弹出来,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。康熙皇帝觉得奇怪,即刻叫人打听。结果:完好无损的是甲路产的,而被击破的那把产自它地。从此,“甲路伞,甲天下”便传开了。一时间甲路伞便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了长江流域,漂洋过海,成了历史名伞。当时,民谣唱道:“景德镇的瓷器,甲路的伞,杭州的丝绸不用拣。
甲路纸伞轻便灵巧、工艺精湛、风格独特,所以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。当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制伞业,且代代相传,甲路纸伞也由此成了江南一带的传统名牌产品,一直延续至今。
甲路村村民戴根盛是甲路纸伞传统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,据他介绍,甲路纸伞的制作工艺流程极为复杂,全为手工。
甲路纸伞的结构虽然看似简单,但要制作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首先用料需非常纯正,精选上等竹木、优质丝绸、皮纸、桐油、柿油等。在制作过程中,共需近30道工序,如削伞骨、锯葫芦、组合伞架、煮晒伞架、装伞键、裱皮纸、伞面题画、修卷伞页、漆桐油、穿饰线、套柄锤和结伞顶等。
制作纸伞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削竹做伞骨、伞柄等,再钻孔、拼架、穿线、串联伞柄和伞头,这样伞架就成型了。竹子需要事先浸泡一段时间,这样可以减少其中所含的糖分,确保竹制伞架经久耐用。因为竹子易遭虫蛀、易发生霉变,所以制作好的伞架还需要经过严格的高温蒸煮,并在太阳下暴晒。
在晒好的伞架上,要先绕3~4圈边线,再用胶裱上五颜六色的棉纸或丝绸,做好伞面。伞面还需涂上桐油,因为桐油可在伞表面形成一种保护膜,具有防水、防腐等效果。